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冲突与战争,我们应以史为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的一些看法和措施以及世人对甲午战争的一些看法。
“两国交涉应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也。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开衅。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北洋千里,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船为妥,(北洋舰队)不得出大洋浪战,保船勿失,只在渤海湾游弋。”
——李鸿章语
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以制某国为主。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必有我可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致于人。
——梁启超语
材料二抗战期间中国战场抗击日军比例
时间 | 中国战场 | 太平洋战场 |
1941年 | 69% | 19.6% |
1943年 | 59% | 41% |
材料三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9月25日,田中角荣说:“过去我们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迷惑,对此,我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周恩来说:“田中首相的讲话中有‘添了迷惑’一词,这个词只是在不小心把水溅到路边妇女的裙子上而表示道歉时才会使用的。”田中说:“日语的‘迷惑’不同于汉语的‘迷惑’;在日语中,当过去的事统统付之东流,而以强烈的感情来处理问题时,就采用这个词汇。”毛泽东通过廖仲恺先生的儿子廖承志了解到田中所说基本属实。田中离开中国前夕,毛泽东赠送他《楚辞集注》,其中《九辩》中有两句诗:“忼(同慷)慨绝兮不得,中瞀(mào,眼睛昏花)乱兮迷惑。”
——(日)矢吹晋《田中角荣与毛泽东谈判的真相》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内部原因。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场的局部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全局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历史背景有哪些?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赠送日本首相《楚辞集注》的主要寓意是什么?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利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唐代的丞相不是只有一个人,相权可谓由集体领导,至少有代表皇帝的中书省、代表中央政府最高权力之一的尚书省和监督朝廷的门下省三省首长共同办事,从而构成了一个集体权力结构……这一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三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麦迪逊“美国宪政之父”
材料四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2)材料二中“集体领导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简述其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和“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
(4)材料四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国政体带来怎样的影响?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 分封制、三省制、军机制 B. 分封制、六部制、内阁制
C. 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 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都并非偶然的结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以追求共同的或者相对一致的政治目标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合作。其共同的利益基础指的是
A. 打倒封建军阀进行民主革命
B. 反抗外来的侵略实行民族革命
C. 维护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利益
D. 维护国共两党共同的政治目标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共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人,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人。这一举措
A.初步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反映出人民代表来源广泛
C.体现出“民主协商”的精神
D.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对上述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A. 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 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 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 资产阶级力量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