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l)原则: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4分) (2)胜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分)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2分) (3)时代信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2分)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注意题干限定“晚周时期”“儒家学者”, “晚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结合所学知识,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徳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人之性恶”。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兴办太学,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儒道,将儒家思想与神道观结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等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君权神授”,形成新儒学体系。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人民为主”;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倡“工商皆本”;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倡导经世致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的时代背景①政治上,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②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③阶级关系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④思想上,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自身僵化阻碍社会进步;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 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 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 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 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查看答案

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该思想家可能是

A孟子

B董仲舒

C王阳明

D顾炎武

 

查看答案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查看答案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明清时期,民间年画的普遍题材是,把普度众生的观世音、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这反映的历史文化现象是(    )

A.儒家至尊的地位被打破      B.佛教开始在中国本土化

C.儒释道三教本同根同源      D.三教合流在民俗中映现

 

查看答案

“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A. 孟子“仁政”学说

B. 荀子礼法并施主张

C. 董仲舒新儒学

D. 程朱理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