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性本恶。基于此认识,有人主张以礼乐来规范,也有人主张用法治来震慑。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孔子庄子
B. 孟子荀子
C. 荀子韩非子
D. 孟子韩非子
《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
A. 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B. 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
C. 主张“治之经,礼与刑”
D. 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
顾炎武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段言论体现了
A. 儒家传统“天下为公”的思想
B.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C. 对理学“灭人欲”思想的批判
D. 经世致用的新思想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 法家
B. 儒家
C. 道家
D. 墨家
以下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错误的是
A. 孔子以伦理道理来协调人际关系不符合春秋时期的时代需要,所以不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财富。
B. 战国时期的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思想,熔礼.法为一炉,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 法家肯定了战国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
D. 道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现实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儒家和法家的主张都是徒生实非,主张“无为而治”,回归“小国寡民”。
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
A. 尊崇和颂扬先人
B. 缓和君臣关系
C. 惩恶劝善维护统治
D. 巩固儒学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