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影响依然存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其影响依然存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1)据材料一指出美苏对抗的特点。举一例说明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材料二中国多次宣布永远不称霸,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中国设立远洋基地的出发点,只有维护商业利益和国际和平的考虑。中国不与任何国家进行全球军事对抗,也无意争夺势力范围,拓展战略边疆。中国外交和宣传部门应该以“中国贡献论”,反击“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以此化解外部的担心。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年来“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体现了中国什么外交方针?

材料三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3)据所学知识指出时下的“多极”主要包括哪些力量或力量中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才能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之间的关系

 

(1)特点:对抗与缓和交替;“冷战”和热战并存(欧洲“冷战”、亚洲热战)。 举例: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原因:“冷战”思维;意识形态冲突;国家利益冲突(领土争端、资源争夺等);中国国力的增强。 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多极: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 处理关系:改变“冷战”思维;抑制大国霸权;加强合作,寻求理解,求同存异。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的特点及影响。美苏对抗过程中激烈和缓和交替、冷战和“热战”并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一些人仍然用冷战思维来看待中国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当以新的处理方式来对待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美苏对抗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概括得出。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可以联系所学,列举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来说明。 (2)近年来“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与“冷战”有关的方面如冷战思维、导致冷战爆发的因素如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中国国力增强带来的影响等方面来说明。材料体现的中国外交方针,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多次宣布永远不称霸”等信息概括得出。 (3)时下的“多极”主要包括的力量或力量中心,应当联系所学,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等有关内容来回答。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上述总结归纳的内容,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应当采取的正确措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关于建议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声音不绝于耳。大陆和台湾都在积极地部署准备,台湾有关人士也希望两岸能够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新党主席郁慕明表示如果大陆邀请,他乐于出席相关活动。由此可见两岸同胞在内心深处都被这一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革命所散发出的伟大精神所感染

——中国台湾网

材料二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林伯渠在纪念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许多青年低估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的理由。

 

查看答案

据某研究成果显示19181936中国经济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呈明显增长趋势。因此从总体上看19141936年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由此推断(     )

A.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说法值得商榷

B.一战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C.民族资本主义一度成为经济发展主流

D.以往学者对近代经济研究不符史实

 

查看答案

苑书义在《中国近代史新编》中记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杨氏的这种选择说明

A.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B. 民族工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C.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 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记载:“在以后的10年中,中国在蒋的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铁路的哩(英里的旧称,下同)数几乎增加了一倍,现代化公路的哩数也增加了三倍。1932年取缔了国内关税关卡。”这些“进步”

A. 反映出国内工业技术进步    B.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涨

C. 有利于国内市场发展    D. 压制了国内民族工业复苏

 

查看答案

据统计,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这说明了

A. 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

B.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 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