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

《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政治地位

C. 儒家经典推动科举制度发展

D. 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儒家经典的推崇,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代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故A正确。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政治地位,原因在于汉代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故B排除。汉代没有科举制,故儒家经典不可能推动科举制度发展,故C排除。汉代没有科举制,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在隋唐时期,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吕氏春秋》载:“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伐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

A. 老子的“无为”思想

B. 墨子的“非攻”思想

C. 荀子的“王道”思想

D. 孟子的“仁政”思想

 

查看答案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C.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查看答案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

A.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B. “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C. “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D.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查看答案

春秋以前,“天”被尊为最高神,是人类的监视者、执法者。春秋时期,祭神祀鬼虽仍是“国之大事”,而“天之爱民甚矣”。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祭祀活动巩固了宗法制度

B. 政治演变发展了天人关系

C. 天道权威萌发了民本思想

D. 神权观念强化了贵族政治

 

查看答案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