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近代,有人将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西方的“民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近代,有人将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西方的“民主君仆”联系起来,“吾观泰西民主之国,选举议院之权操于国民,弹劾总统之权操于上议院,孟子之立法殆即此意也”;墨子的“兼爱”与西方的“博爱”划了等号,“墨子之政术,民约论派之政术也”;黄宗羲强调“为天下,非为一姓也;为万民,非为一人也;”“其学说思想与卢氏(指卢梭)同”;早期维新思想家认为,《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具有现代“民约”思想的精髓,即人民主权说,君主立宪制中国“古已有之”,议会制度“颇与三代法度相符”。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更是将之发展到极致,“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其“托古改制”思想成为维新志士推行民主实践的理论依托。

——摘编自张逸云《论传统民本思想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1: 论题:传统民本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先秦儒家学说提出了“仁”、“仁政”“民贵君轻”等早期民本思想,对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明清之际,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和理学的僵化,一批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但本质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披着儒家思想的外衣宣传西方民主政治,客观上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便利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综上所述,传统民本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 示例2: 论题:传统民本思想妨碍了人们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理解。 先秦儒家的“仁政”理念是为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汉代独尊儒术也是为了用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也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新的社会构想,本质上仍然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而西方启蒙思想明确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构想,指导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牵强附会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没有看到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不利于人们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理解。因此,在维新变法、清末行政、辛亥革命相继失败后,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继续进行思想启蒙运动。 综上所述,民本思想妨碍了人们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理解,使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严重滞后。 示例3: 论题:用民本思想解读西方民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受挫的重要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以中国式的“为民做主”来认同西方的“人民主权”,扭曲了西方民权民主的性质,模糊了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方向。反专制的斗争与争取民权的斗争未能同步进行,民族资产阶级未能深入发动民众,加大了政治上的妥协性。以“为民做主”的观念支撑,以救世主的姿态来解决民生问题,如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不仅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而难以付诸实践,而且妨碍了资本主义发展。由此,戊戌变法的失败和辛亥革命仅取得推翻清王朝的成功是不足为怪的。 综上所述,用民本思想解读西方民主阻碍了中国民主进程中制度创新的道路,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示例4: 论题: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否定。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君权,保障民权。古代民本思想的本质是为了加强君权。近代民主思想所宣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主张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知。古代民本思想中的“仁”“仁政”“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主张下对百姓的重视,是站在君主立场上,维护自然经济基础下农业根基的稳定,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以农立国”的治国方针,从而缓和阶级矛盾,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由此,近代民主思想限君权申民权,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彻底摈弃和否定。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资产阶级挣脱封建君主制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武器,进而否定和打击了为维护和巩固君主制而生的古代民本思想。 示例5: 论题: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学者对民本思想的表述和理解虽有所不同,既有程度上的深浅之别,又有角度上的差异,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民为国本,治国为民,反对专制。近代民主思想,主要是指以自由主义思想为核心包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在内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两者相较不难发现,近代民主思想继承了民本思想的重民观念,反对专权专制,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实现民众的自由平等。在此基础上,近代民主思想还强调主权在民、人权平等和重视法治,这是对民本思想的新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民本思想的重民观念,进一步提倡主权在民,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法治,成为了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利器。 示例6: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无关。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提出来的,它根植于封建自然经济,最终的目的不是实现民主,而是为了更好的巩固专制;近代的民主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在封建经济日益衰落,近代工业日益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不断涌入,中国人民不断觉醒,为推翻封建统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提出来的。两者提出的主体不同,背景不同,目的也不同。因此两者的思想没有关联性。 综上所述,中国的民主思想是在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出现和发展的,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与古代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开放性回答,可以多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例如,可以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阻碍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也可以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奠定基础等多角度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二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材料三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

(2)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查看答案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查看答案

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