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发挥着重要的...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世间名士,但务宽仁。

——摘编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材料二

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等方面。

——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材料三

津村先生肯则诲汝(指长女梁思顺)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备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

——摘编自《梁启超家书—1912年12月致思顺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家训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3)与材料二的教育思想相比,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1)内涵:强调节俭、谦恭;注重农业生产;追求宽容、仁义。 主要因素:小农经济;儒家思想等。 (2)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 (3)原因:由注重儒家传统教育到强调学习经济理论和政治制度,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西学东渐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推动;爱国救亡意识的感召。 【解析】(1)内涵:“奢则不孙”“俭则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但务宽仁”表明颜氏家训的基本内涵:强调节俭、谦恭;注重农业生产;追求宽容、仁义。主要因素: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和思想背景作答。 (2)可从清朝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归纳。 (3)变化:“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表明由注重儒家传统教育到强调学习经济理论和政治制度。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归纳: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西学东渐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促使;爱国救亡意识的感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近代,有人将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西方的“民主君仆”联系起来,“吾观泰西民主之国,选举议院之权操于国民,弹劾总统之权操于上议院,孟子之立法殆即此意也”;墨子的“兼爱”与西方的“博爱”划了等号,“墨子之政术,民约论派之政术也”;黄宗羲强调“为天下,非为一姓也;为万民,非为一人也;”“其学说思想与卢氏(指卢梭)同”;早期维新思想家认为,《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具有现代“民约”思想的精髓,即人民主权说,君主立宪制中国“古已有之”,议会制度“颇与三代法度相符”。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更是将之发展到极致,“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其“托古改制”思想成为维新志士推行民主实践的理论依托。

——摘编自张逸云《论传统民本思想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

材料二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材料三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

(2)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查看答案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