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名词解释 (1)(西周)礼乐制度 (2)专制主义 (3)(西欧)“中世纪” (4...

名词解释

(1)(西周)礼乐制度

(2)专制主义

(3)(西欧)“中世纪”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时期,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制定的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的等级的贵族要遵守不同的礼仪。礼乐制度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2)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3)(西欧)中世纪:指西欧的封建时代。一般以公元前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欧洲中世纪之时限。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简称“五项原则”,用于指导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些原则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社会制度不同或相同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解析】本题属于历史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查看答案

某同学在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绘制了以下表格,下表中①、②、③处应填

时间

阶段特征

重大事件

15——16世纪

雏形开始出现

16—18世纪中期

进一步拓展

早期殖民扩张

19世纪中后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A. ①21世纪初、②基本形成、③新航路开辟

B. ①19世纪末、②进一步形成、③文艺复兴

C. ①20世纪初、②开始形成、③洋务运动

D.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②基本形成、③新航路开辟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 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这一政策的是

A. 西汉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B. 汉武帝推行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C. 唐代规定一入市籍不得为官

D. 雍正时期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查看答案

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由此可见唐晚期

①抑商政策就此改变

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出现

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