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推翻后,人们就无所适从了,不久就开始滥杀人了,谁军权在握,想杀人就杀人……辛亥革命开启了以后的几十年革命。”该观点旨在说明
A. 北洋政府政治分权以及军阀割据混战
B. 辛亥革命后重建统一权威体制的艰难
C. 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A. 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B. 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C.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 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矛盾
1867年,李鸿章认为铁路、电报“有大利于彼(洋人),有大害于我”。1874年冬,李鸿章“曾谒晤恭邸(见奕訢),极陈铁路利益”。李鸿章态度转变说明
A. 洋务运动的开展
B. 中体西用
C. 观念的转变
D. 国防的需要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A. 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C. 国共两党均开展敌后抗战
D. 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法学阶梯》认为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分是自己特有的法律,另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是指
A. 万民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市民法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 促成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B.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