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 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
B. 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C. 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D. 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秦始皇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种人才选拔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A. 法家思想的兴衰
B.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C. 统治者个人喜好
D. 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宗法制
A. 在西周以后走向消失
B. 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C. 是国家政治制度核心
D. 成为法律规范的源头
下表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表,据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核心素养 | 内涵 |
时空观念 | 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
史料实证 | 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
历史理解 | 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
历史解释 | 指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如“客观论述历史事件”等 |
历史价值观 | 指从此种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 |
A. 洋务运动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
B. 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是为引入“西用”而铺路
C.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说明近代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D.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辛丑年过后十年是辛亥年
B. 公元前6世纪初罗马共和国建立
C. 康熙五十年时康熙皇帝50岁
D.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全面抗战开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晔论曰:“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後,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二魏文帝时……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及法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三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於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
材料四把仕途向庶人开放,决不是基于什么平等或民主的观念,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科举限制愈严,竞争愈烈,而其对思想统制,亦愈易就范,对上级官僚,亦愈易卑躬屈节表示忠诚。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第九篇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二、三中,中央政府分别采用的是什么方式选拔人才?
(2)为什么材料四中说“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请依据材料一、二中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历来人们对科举制褒贬不一,依据材料三、四和相关知识,你的看法如何?对其作一个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