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从1909年起,美国将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退回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25年法、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用于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这一变化说明
A. 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视
B.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巨大提高
C. 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一定成效
D. 列强企图通过文化加强对华控制
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 | 闭关锁国 |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 | 重农抑商 | 自战国以来的一种经济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政府鼓励和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百姓从事商业活动 |
C | 朝贡贸易 | 自秦以来中外贸易的唯一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外国朝贡与中外贸易相伴进行,中国人大量输出商品换取巨额税 |
D | 铁犁牛耕 |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拱作方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汉代走向成熟 |
A. A
B. B
C. C
D. D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相同之处体现在
A. “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 “天下一家”“大一统”
C.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D. “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作为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的英国使节马戛尔尼因拒行三叩九拜之礼,与清政府发生了矛盾,但乾隆帝还是接见了他。嘉庆二十一年(1811年),同样是英国使节的阿默斯特前来试探通商问题,因拒行三叩九拜之礼,被勒令当天离境,也没有见到嘉庆皇帝。造成这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因素是
A. 中国人天朝上国的心态
B. 闭关锁国政策
C. 当时皇帝的个人气度
D. 传统的朝贡贸易政策
宋代的“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从上而下实现其政治理想。明代的“士”许多抛弃了“得君行道”的幻想,转向“觉民行道”,像王阳明“惟以开导人心为本”,并强调:“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种“士风”的变化基于
A. 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B.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C. 儒学的哲学化、宗教化
D. 明朝“西学东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