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主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主持人),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郭沫若在论及荀子时说:“我觉得他很像一位杂家。这种杂家的面貌正是秦以后儒家的面貌,汉武帝以后学术统于一尊,儒家成了百家的总汇,而荀子实开其先河。”

——朱义禄绷著《诸子百家》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示例 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或海纳百川的儒家、荀子改变儒家) 阐述: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学生韩非、李斯均成为法家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老子、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 (论题:阐述) 【解析】依据材料可以得出主题是兼收并蓄的儒家,然后对主题进行论述,从战国时荀子的思想、西汉董仲舒发展儒学、宋明理学兼收并蓄其它思想的史实进行说明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

 

察举制

科举制

取士方式

由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贵,按科目要求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的士人

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取士标准

取人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史能、功次、文法等。

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决于程文之等第。

入仕程序

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铨选、升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

士于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任官资格,此后烦参加史部铨选方能得官。

教育背景

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

士于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材料二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言目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1)很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并据此予以简要评价。

(2)你怎样看待材料二中的“南北榜争”及最终结果?

 

查看答案

梁启超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一部“怪书”,它“的确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根本原因是

A. 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B. 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

C. 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

D. 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查看答案

明朝后期士人谢肇淛在评价历史上的帝王时,写道:“大约圣贤之君,百不得一;中上之资,十不得一。庸者什九,纵者十五,世安得不乱乎?”这段话

A. 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B. 曲折地批判了现实政治

C. 完全违背历史事实

D. 放弃了成贤成圣的理想

 

查看答案

宋太祖在建国之年即颁布了《商税则例》,公开张布于官府屋壁。其内容包括:征收商税的物品种类;商业税的税种和税率;对偷税、逃税的处罚。此后,还取消了原割据政权针对商业的“苛细之敛”。这些举措

A. 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B. 有助于规范和发展商业

C. 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D. 构建起了经济法规体系

 

查看答案

元代王祯所著《农书》描写宋、元时期人们到处找地种的情景:“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胜不稼。”于是,闽、江、淮、浙等地开垦出许多梯田,长江下游及太湖流域则大量圈湖造田。这种现象折射出

A. 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

B. 政府对土地开发的失控

C.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D. 南方人口的较快增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