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 新中国成...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

 

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

到1989年

到1997年

政府间国际组织

21

37

52

非政府国际组织

7l

677

1163

A.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淡化

B.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

C.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多边外交

D.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参与的政府间及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越来越多,体现了中国外交意识形态色彩逐步淡化,故A项正确;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不是影响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已开始多边外交,故C项错误;冲破两极格局应该是在两极格局存在的情况下,中国不受其影响,材料无法看出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的外交·意识形态色彩淡化

【名师点睛】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国际形势日益严峻。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反对美苏两国的霸权主义,变“一边倒”为“两面出击”。这一战略虽然使中国陷入与苏美同时抗衡的不利局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加快了中国自力更生进行建设的步伐。与此同时,中国把对外关系的重点转向广大亚非拉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为外交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集中力量应对前苏联的威胁,毛泽东提出“一条线,一大片”战略。它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前苏联的扩张势头,使中国争得了外部环境的相对稳定,缓解了在国家安全上面临的威胁和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同广大亚、非、拉国家以及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题型】选择题
【适用】容易
【标题】【百强校】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关键字标签】
【结束】
 

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故A项错误;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多元多体”意即多极化,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突出,多种力量的增长,而非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拉大,故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A. 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 中美关系开始趋于正常化

C. 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 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故A排除;中美关系开始趋于正常化,在1972年,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故D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中美关系

【名师点睛】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政策的灵活性,原则的坚定性。如:政策的灵活性:一边倒——与西方大国建立外交关系等——全方位外交(与邻国、发展中国家、大国伙伴关系)。原则的坚定性: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影响外交的因素:国家利益(出发点)、综合国力(决定成败的关键)、意识形态,国际形势。

【题型】选择题
【适用】容易
【标题】【百强校】2016届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下期综合训练(七)文综历史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

 

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

到1989年

到1997年

政府间国际组织

21

37

52

非政府国际组织

7l

677

1163

A.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淡化

B.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

C.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多边外交

D.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

 

查看答案

巴黎公社形成了异于“三权均衡”的“人民监督”这一新型的权力制约机制。在马克思看来,公社的“人民监督”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与人民选举的正“金字塔”结构形成了权力对称,有效地防止了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这表明巴黎公社

A实现了对权力的绝对监督

B.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选举权与监督权相互矛盾

D.堪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典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公社的“人民监督”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与人民选举的正“金字塔”结构形成了权力对称,有效地防止了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巴黎公社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B正确。实现了对权力的绝对监督,说法过于绝对,故A排除。材料说明选举权与监督权相互保障,不是矛盾,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巴黎公社堪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典范,故D排除。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百强校】2017届山西临汾一中等五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A. 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 中美关系开始趋于正常化

C. 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 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查看答案

人评价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说它是俄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短短8天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评价的是哪一重大事件(    )

A.二月革命                 B.“四月提纲”发布

C.十月革命               D.苏共二十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1917年二月革命在俄国历史上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因此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故选A“四月提纲”主要是革命纲领,其公布后没有马上出现题干中所述现象,排除B。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不是专制独裁统治,排除C。苏共二十大主要是批判了斯大林,与题干所述现象不符,排除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名师点睛】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俄国国内的长达300多年的封建专制的统治。这次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各国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本国资产阶级反动政府,争取民主权利和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的高涨

【题型】选择题
【适用】较难
【标题】【百强校】2017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下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巴黎公社形成了异于“三权均衡”的“人民监督”这一新型的权力制约机制。在马克思看来,公社的“人民监督”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与人民选举的正“金字塔”结构形成了权力对称,有效地防止了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这表明巴黎公社

A实现了对权力的绝对监督

B.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选举权与监督权相互矛盾

D.堪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典范

 

查看答案

1871年宪法作为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学者认为.作为一部“约定性的宪法”,不乏“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1871年宪法

A. 赋予人民选举权

B. 规定成立联邦制国家

C. 限制了皇帝权力

D. 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议会由选举产生,人民一定的选举权,所以说德国的民主不乏“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联邦制国家是政治体制的形式,和“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保留了封建残余,皇帝权力大未受限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对皇帝负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1871年宪法①保留了很多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议会无实权,内阁对皇帝负责。②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最终导致德国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③阻碍了民主政治改革的彻底完成。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人评价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说它是俄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短短8天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评价的是哪一重大事件(    )

A.二月革命                 B.“四月提纲”发布

C.十月革命               D.苏共二十大

 

查看答案

美国史学家海斯·穆恩·韦兰在《世界史》中写道:“大多数制定宪法和把全国政府置于宪法之下的人,如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都倾向于贵族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他们不信任平民——他们的目的在于把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平衡来。”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政治家对古雅典民主的反思

B. 美国邦联体制的松散性

C. 政治家反对主权在民的思想

D. 政治领袖多出身于贵族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运用能力,材料中“都倾向于贵族政治,而不是民主政治”是因为他们“他们不信任平民”,在美国最高法院为非民选机构,参议员由各州议会指定,总统由各州选举人团选举产生,以此防范直接民主所带来的弊端,据此分析可知A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择A选项,排除C选项。B选项不符合题意;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河南省沁阳市永威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3次周考历史试卷
【关键字标签】
【结束】
 

1871年宪法作为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学者认为.作为一部“约定性的宪法”,不乏“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1871年宪法

A. 赋予人民选举权

B. 规定成立联邦制国家

C. 限制了皇帝权力

D. 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