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

《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 九品官人法有弊端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西晋文学家”、“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察举制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官举士,权操于上,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C表述错误;科举制度还没有出现,谈不上推广,排除D。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一体制

A. 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

B. 吸取前朝教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容易造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D. 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巩固了刘姓王朝统治

 

查看答案

2013年我国新一届领导人换届后,“大部制”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词。对中央机构进行改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以下历史现象与这一总趋势联系不大的是

A. 三公九卿明确了职权部门权力分工

B. 三省六部制制约分散了相权

C. 行省制度创立推广加强了中央集权

D. “二府三司”权力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

 

查看答案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有所调整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查看答案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A. 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 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C. 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查看答案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 枢密副使

B. 兵部员外郎

C. 知府.

D. 转运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