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摘自《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二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材料三面对世界媒体,胡锦涛说,中美两国“将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面对世界媒体,奥巴马说,“美中关系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我们共同的未来如此重要”,“美国欢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1954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促成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在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

(3)根据材料三,中美两国对“21世纪的中美关系”新的定位是怎样的?

 

(1)背景:因为杜勒斯时期,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对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中美处于敌对状态。 主要因素: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②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③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 (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3)伙伴关系。 【解析】(1)本问联系二战后美国全球霸权政策演变及新中国与美国外交关系演变来思考。 第一小问的54年“拒绝”握手主要政治背景即政治原因要从中美双方因素来回答,即要强调一方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另一方美国在二战后推行全球霸权遏制社会主义的政策的矛盾对立角度去概括原因,所以答案应在“中国“前面加上强调词“社会主义”才好。 第二小问72年“握手”原因也要从中美双方分析(并且还应注意双方背后都与苏联有关);并且其原因可以从与之前“拒绝”握手的因素作对比(一般是相反的)来思考。 第三小问联系教材应该是尼克松访华的成果体现即在上海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 (2)此问是要求举例说明,要注意限制条件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在开展外交活动时”和二“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联系时间、人物、方面,“超越思想”意即超越“一边倒”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的应是1953年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应该指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针对一些与会亚非国家怀疑、攻击中国的情况而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中美新世纪的关系既非对抗,也不是结盟,而是伙伴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钱刮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政府,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市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四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成吉思汗时代的法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典,在实践中,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直至元朝建立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元世祖时,明令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在建立帝国和加强对地方管理方面,罗马帝国与元朝有哪些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回答,在法律演变形式上,罗马和元朝有何相似之处?分析指出罗马帝国万民法与元朝法律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和元朝行省制度在当时起到哪些作用?对后世影响如何

 

查看答案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君主任命内阁首脑

B. 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 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查看答案

2011年新华网电:距离8月2日最后期限日的前一天,美国国会众议院8月1日最终高票通过了提高美国债务上限法案。国会参议院此前曾否决了众议院通过的提高债务上限。根据美国立法程序,政府提高债务上限的法案需经国会两院通过,才能提交总统签署为法律。分析人士认为,美国避免债务违约的障碍基本扫清。而美国国会两党围绕提高债务上限的讨论仍未结束,这一问题也会成为民主党总统奥巴马寻求连任的重要障碍。该材料未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 两党制在美国政坛举足轻重

B. 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 财政权是国会制约和监督政府的重要手段

 

查看答案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作者观点的实质是

A. 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

B. 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

C. 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 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