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

——摘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论述: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的。

 

古代中国只有诸夏,夷狄观念,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民众没有国家意识、个人权利意识,把天下和国家混为一谈,以泱泱大国自居。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经受贫困、战争和外国统治,中国中心的天下观开始被打破,中国逐渐失去昔日的荣光,从大国的顶端滑落。在坚船利炮的打击下,人们终于看到列国并存的事实,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比如: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自救运动等。一些开明之士倡导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张变法和改革,以救亡图存。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西方大举入侵,传统国家行将崩溃的历史背景下,为救亡图存,构建现代民族国家而产生的。 【解析】这一题属于观点论证题,考生要先明确题干要求论证的观点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的”,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考生先要明确古代中国没有民族主义的观念这一史实,然后才可以论述近代其产生。因为是要说明与西方打交道过程中被动产生,所以要结合所学近代史中先进的中国人谋求国家独立和富强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政治、经济和思想均可)及其与列强的冲突与战争的关系,来论证上述观点,比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海战、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最后要总结陈词,说明自己论证的观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民族主义,指以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是思想、学说、运动的统一,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与近代主权国家一同产生,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化现象。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日耳曼兴起浪漫主义运动,学者文人对于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颇多歌咏,这个文化活动对于日耳曼人的统一建国激励甚大。……1862年,“现实主义政治”大师俾斯麦用铁血政策取得三次王朝统一战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德意志民族的自豪感。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当民族主义同强大的政治、外交、军事领袖结合起来后,他在动员、集合民族感情膨胀的民众方面便具备了无限潜力。……他们建立学校,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还将青年征召入伍,让他们保卫国家利益,甚至有时还主动出兵攻击,以此来提高本民族的威望。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再次分裂。东德经济发展缓慢,增长率从1984年的5.5%下降到1989年的2%,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非常紧缺,买汽车必须提前10年预订。在200万人逃向西德后,东德于1961年开始修筑“柏林墙”,这严重伤害了德意志人民的感情。而西德经济在二战后始终保持高速而又相对稳定的增长,到1960年,西德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6%,高于所有西方工业国家,迅速地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在政治上,始终没有放弃统一,其国家法律一直称“基本法"而不是宪法,从而为重新统一德国留有余地。1990年,德国再度实现统一。

——摘编自[美]本特利《新全球史》张建华《世界现代史》等著作

材料二   我们鉴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国,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义。就中国的民族说,总数是四万万人,当中参杂的不过是几百万蒙古人,百多万满洲人,几百万西藏人,百几十万回教之突厥人,所以就大多数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我们这种民族,处于现在世界上,是什么地位呢?用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数比较起来,我们人数最多,民族最大,文明教化有四千多年,也应该和欧美各国并驾齐驱。但是中国的人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底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优。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实现两次统一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析民族主义思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简表

阶段

演变

萌芽于战国

①理论: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

建立于秦朝

①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巩固于西汉

①实行刺史制度②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完善于隋唐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加强于北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建立禁军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新发展于元朝

①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②实行行省制度

空前强化于明清

①明朝废丞相,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②清朝前期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③八股取士

衰败于晚清

①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

②鸦片战争后,新的经济成份出现

 

 

 

材料二  雍正七年(1729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

——摘编自朱绍候、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三  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尔波也长期(1721-1742年)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后,次年沃尔波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的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的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位。事实上,沃尔波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子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英两国政体的不同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 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 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 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 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查看答案

《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中说,历史经验证明,宪法的重要性在于民众对它的信任,而民众的信任完全建立在宪法能否约束政府、约束代表民意多数的议会以及维护民众的个人自由和基本权利的基础上。美国宪法取得民众“信任”的主要方式是

A. 分权制衡

B. 人民主权

C. 联邦制

D. 选举总统和议员

 

查看答案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