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

——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

材料二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外交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外交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答案】1)内容:夷夏观念下的朝贡外交或礼藩外交。(4分)

原因:地处东亚大陆,自然环境相对封闭;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科技和经济长期领先世界,统治者盲目自大。 (6分)

2)变化:观念上:逐步西化,接受国际外交准则;

制度上: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

范围上:逐渐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与世界接轨。(9分)

评价:打破了华夷观念,逐渐树立平等的外交观;外交的转型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外交近代化是中国的进步,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6分)

【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中提到了中国为夏,外国为夷,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外交观念为夷夏外交,结合所学中国古代传统夷夏观念产生的原因为在于古代中国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即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造就了中国封闭自大的观念。

2)结合所学总理衙门的设置说明中国古代传统外交观念,逐渐改变开始与世界接轨,制度上逐渐形成了近代外交制度,结合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可知外交范围逐渐扩大,与世界接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外交的产生促进了中国认识世界和融入世界。

考点:近代中国的外交·变化·表现及影响

【题型】连线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5届湖北省教学合作体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种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清代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总结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

 

(1)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趋势: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2)措施:皇帝亲理朝政;设立军机处。 (3)模式:宰相相互牵制、监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互牵制、监督; 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汉武帝时的“中外朝制度”;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 认识: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巩固加强。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制度依据材料一中“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的信息可归纳出分封制、郡县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来分析,可归纳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2)具体措施结合材料二中“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的信息可归纳出皇帝亲理朝政;再联系清代君主专制加强的史实,可归纳出军机处的设立。 (3)第一小问模式从材料三中“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的信息来归纳,史实结合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过程来分析列举即可;第二小问认识可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趋势,特点等角度来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专制政体里,皇帝是一个巨大的权力之源,处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可以监督任何部门和官员。除了皇帝之外,所有朝廷命官都由其“上级机关”加以监督,所以古代中国发展出了世所罕见的御史监察制度。秦汉时,御史的地位仍具有附属性,御史大夫虽与丞相及太尉并称“三公”,但实际职权是“掌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它是副丞相,依照汉代习惯,须做了御史大夫,才得升任为丞相”。后来御史机构渐渐独立,监察权慢慢脱离相权。中央发展了御史台、都察院、以及厂卫等特务机构,地方有巡按御史、督抚、按察司等,庞大的御史监察体系得以建立。至此,除了皇帝以外,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官员都有其对应的“上级”监察官。

——刘田玉《中西权力监督模式的演化和特征》

材料二雅典的权力制约机制体现在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上……从纵向上看,公民大会是权力的核心部分,其他机关均对公民大会负责并受公民大会直接制约,这是雅典民主制的本质之所在。从横向上看,行使国家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和宗教权力的各部门彼此之间分工明确、权力有限,是互相制约、力求平衡的关系

——李勇《试论古希腊古罗马的权力制约机制及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御史监察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说明雅典权力制约机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雅典权力制约机制与中国古代御史监察制度有何不同。

【答案】(1)变化:由辅助丞相监察到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由单一的御史监察到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监察体系。

(2)特点:建立在直接民主制的基础上,民主与监督紧密结合;监察体系完备,纵横交织;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和监察机构;国家各部门之间分权制衡。

(3)不同:中国古代的御史监察主要是对皇帝负责而监察百官,雅典的权力制约机制主要制约国家部门间的权力;古代雅典的权力制约主要是为了维护民主政治,中国古代御史监察制度则是为了维护皇权专制;雅典的国家监察权掌握在广大公民手中,中国古代御史监察权实际掌握在皇帝手中。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秦汉时,御史的地位仍具有附属性……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后来御史机构渐渐独立,监察权慢慢脱离相权”“庞大的御史监察体系……中央到地方所有官员都有其对应的‘上级’监察官”等即可概括中国古代御史监察制度的变化。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纵向”和“横向”等内容,可从直接民主制监察体系完备公民大会国家各部门之间分权制衡等方面归纳特点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古代雅典权力制约机制与中国古代御史监察制度的不同,首先根据(1)(2)的特点,然后再进行比较。主要可以从监察的对象、监察的目的、监察权力的来源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变化”“特点”“不同”。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秦汉时,御史的地位仍具有附属性……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后来御史机构渐渐独立,监察权慢慢脱离相权”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题型】连线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吉林长白山一高中9月月考高一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

——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

材料二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外交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外交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中国古代外交实践形式有文武两类。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这些形式的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外交体制为天下体系,即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摘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评价。

【答案】1)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正式的外交观念);文武并用,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注重文化感召;形成朝贡体制,确立君臣关系;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没有正式外交机构。(10分)

2)变化:逐步接受了西方的外交观念,改变了外交态度;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9分)

评价:打破了华夷观念,开始接受西方思想观念,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外交近代化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表现之一,是中国的进步;中国逐渐融入世界。(6分)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注意材料信息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信息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再根据材料信息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做简要评价。

考点:中国的外交·古代外交近代外交·外交特点和评价

【题型】连线题
【适用】较难
【标题】【百强校】2015届河北唐山第一中学高三12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专制政体里,皇帝是一个巨大的权力之源,处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可以监督任何部门和官员。除了皇帝之外,所有朝廷命官都由其“上级机关”加以监督,所以古代中国发展出了世所罕见的御史监察制度。秦汉时,御史的地位仍具有附属性,御史大夫虽与丞相及太尉并称“三公”,但实际职权是“掌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它是副丞相,依照汉代习惯,须做了御史大夫,才得升任为丞相”。后来御史机构渐渐独立,监察权慢慢脱离相权。中央发展了御史台、都察院、以及厂卫等特务机构,地方有巡按御史、督抚、按察司等,庞大的御史监察体系得以建立。至此,除了皇帝以外,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官员都有其对应的“上级”监察官。

——刘田玉《中西权力监督模式的演化和特征》

材料二雅典的权力制约机制体现在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上……从纵向上看,公民大会是权力的核心部分,其他机关均对公民大会负责并受公民大会直接制约,这是雅典民主制的本质之所在。从横向上看,行使国家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和宗教权力的各部门彼此之间分工明确、权力有限,是互相制约、力求平衡的关系

——李勇《试论古希腊古罗马的权力制约机制及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御史监察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说明雅典权力制约机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雅典权力制约机制与中国古代御史监察制度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 《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代已经没有了丞相,所以《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就是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选项,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的确是大禹,周武王的确与分封制关系密切,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谓深远,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

【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者是相反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们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的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避免出现好像对而实际上并不对的现象。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4-2015学年河南方城县第一高中高一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中国古代外交实践形式有文武两类。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这些形式的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外交体制为天下体系,即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摘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成周的修建意在

A. 维护封建制度

B. 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C. 震慑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

D. 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都城在陕西,所以建“成周”主要是加强西周对东方的控制,D项正确宗周的设立体现出加强对商朝贵族的统治,维护分封制度,加强对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的震慑,排除AC。成周并未形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而是加强西周对东方的控制,排除B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吉林长白山一高中9月月考高一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
【结束】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 《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查看答案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 郡举贤良,擢为百官

B.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C. 不再重用三省长官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A

【解析】解决本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秦汉A项表述反映了郡县制和举贤良对策,符合题意,正确;分王子弟,以为屏藩反映的是分封制,秦国商鞅变法时已废除,B项排除;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不再重用三省长官是宋朝及以后的朝代,C项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朝的思想方面的措施而不是政治制度,D项排除。故选A

【题型】选择题
【适用】较难
【标题】2016届北京丰台区高三下期第一次统一练习历史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成周的修建意在

A. 维护封建制度

B. 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C. 震慑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

D. 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