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 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 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A. 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B. 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 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 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 农业合作化 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性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