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A. 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B. 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C.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 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黄宗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
B. 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
C. 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 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批判与否定
司马光在编篡《资治通鉴》时,在以《汉书》为依据叙述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天人三策”这一内容时,司马光选择性地保留了礼乐教化的内容,而删除了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这一做法反映了
A. 儒学本质在悄然发生变化
B. 理学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C. 史学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
D. 政府对人们思想控制加强
明代陈献章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被誉为“真儒复出”。其主要针对的是
A. 道教思想
B. 佛教思想
C. 程朱理学
D. 陆王心学
探究世界,追求美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有的认为“万物于我为一”,有的提出“天者理也”,有的主张“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①庄子
②程颢
③普罗泰戈拉
④薄伽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这表明作者认为
A. 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 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
C. 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D. 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