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收录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
生:“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
师:“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其中的“师”是
A.
B.
C.
D.
元代修史,朱熹及其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明代理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B. 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C. 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
D. 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在此王阳明认为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恶之起源、人心合有
C. 一循于理、动静合一
D. 知行合一、本心体悟
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A. 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B. 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C.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 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黄宗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
B. 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
C. 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 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批判与否定
司马光在编篡《资治通鉴》时,在以《汉书》为依据叙述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天人三策”这一内容时,司马光选择性地保留了礼乐教化的内容,而删除了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这一做法反映了
A. 儒学本质在悄然发生变化
B. 理学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C. 史学研究服务于政治需要
D. 政府对人们思想控制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