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底,国民政府在军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转变,明确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A. 放弃了片面抗军事路线 B. 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
C. 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D. 企图圧缩中共在敌后战场的发展空间
1927年“八七会议”上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作报告,指出:现在主要的是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来,我们的军队则完全是帮助土地革命的。农民要求暴动,各地还有许多的武装,有这样好的机会,这样多的力量,我们必然要点燃这爆发的火线,造成土地革命。对此正确的理解是,中共
A. 开始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
B. 决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对当时革命形势任务认识不清
D. 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1925年1月,中共中央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 认识到革命倾导权的重要性 B. 预见到国民觉背叛革命
C. 试图纠正左顷冒险主义错误 D. 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路线
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 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这表明
A. 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 B. 中央集权开始瓦解
C. 新式社团代行行政职能 D. 政党政治初显雏形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
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
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恭亲王奕沂请设“总理各国亊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亊务衙门”,但奕訢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这 表明
A. 公使进京有碍淸廷内政 B. 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
C. 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 D. 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