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指出:“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其...

有学者指出:“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其主要原因是

A. 政治的迫害

B. 时代的动乱

C. 科举的没落

D. 学风的转变

 

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明代人讲学的时候,沿袭语录式的糟粕,不用六经作为根本,把经书捆起来而在游谈上下功夫,这说明代学者抛弃了《六经》,这是治学学风转变的体现,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政治迫害、时代动乱、科举没落,而是体现治学的学风转变,排除AB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黄宗羲说:“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这表明

A. 黄宗羲主张恢复三代的统治秩序

B. 黄宗羲批判思想触及到制度层面

C. 黄宗羲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D. 黄宗羲尖锐批判清朝皇帝的专制

 

查看答案

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高涨的社会原因是

A. 民间抗清斗争的迫切需要

B. 士人集中总结明亡的教训

C. 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

D. 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

 

查看答案

“圣人所能者,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能,勿不视世间之夫妇为。……妇之不能者,则虽圣人亦必不能,勿高视一切圣人为也。”最有可能说这种言论的思想家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李贽

 

查看答案

王夫之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理欲一致

B. 理先于欲

C. 欲先于理

D. 礼即天理

 

查看答案

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据此可知,顾炎武

A. 秉承了程朱理学为学旨趣

B. 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权威

C. 提出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

D. 重实用而不尚空谈之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