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该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A. 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
B. 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
C. 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
D. 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
有学者指出:“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其主要原因是
A. 政治的迫害
B. 时代的动乱
C. 科举的没落
D. 学风的转变
黄宗羲说:“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这表明
A. 黄宗羲主张恢复三代的统治秩序
B. 黄宗羲批判思想触及到制度层面
C. 黄宗羲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D. 黄宗羲尖锐批判清朝皇帝的专制
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高涨的社会原因是
A. 民间抗清斗争的迫切需要
B. 士人集中总结明亡的教训
C. 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
D. 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
“圣人所能者,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能,勿不视世间之夫妇为。……妇之不能者,则虽圣人亦必不能,勿高视一切圣人为也。”最有可能说这种言论的思想家是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李贽
王夫之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理欲一致
B. 理先于欲
C. 欲先于理
D. 礼即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