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将下列情况认定为“名誉减损”:作伪证、可为证人但拒绝作证、书面侮辱他人、重婚、犯罪、从事卑贱职业(侣优、斗兽员等)、被社会轻蔑排斥。“名誉减损者”可能被剥夺选举权、继承权、监护权、出庭作证权,并被限制结婚权。这说明罗马法
A. 强调道德修养以促进经济发展
B. 混杂着多种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C. 在公民法阶段保留了氏族残余
D. 对外扩张使社会关系更加复杂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安提戈涅的故事:她的哥哥死于内战中,她想要安葬自己的哥哥,但国王F令谁埋葬了叛徒,就将被处以死刑。安提戈涅愤怒地斥责国王说:“最高的法律是主神宙斯向人类宣布的,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索福克勒斯借安提戈涅之口表达出了
A.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 B.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 D.朴素的“法律至上”思想
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 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C.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这一成就( )
A. 奠定现代生物分类学基础 B. 促进西方生物科学的发展
C. 体现承古萌新的文化特色 D. 反映封建社会的渐超衰落
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A. 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 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 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作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表明
A. 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 未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 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 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