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40年(1949—1989)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建国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
A. 政治外交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 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D. 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大幅度削减纸币的流通,以米、油、煤、面粉和棉布五种基本货物价格作为参照标准,对工人工资进行波动性调整。工人平均工资的数额不断变化,但实际购买力不会下降。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开展工业建设 B. 稳定物价和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
C. 应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D. 团结城市工人反对国民党的统治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者国家”。下述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5年10月19日,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民盟将给《新华日报》资料室另行抄送一份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各地政治、军事情报及有关教育、文化、农民等的资料。同样,共产党也将《新华日报》刊发的有关资料送给民盟的报社。这说明
A. 统一战线是重要的斗争策略 B. 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C. 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受到认可 D. 共产党也不具备和谈诚意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①消灭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③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宣言》1922年7月)该纲领表明中共
A. 第一次确定社会主义革命纲领 B. 成为共产国际的支部
C. 已经注意到对中国国情的分析 D. 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辛亥革命
A.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B.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 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 D. 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