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两个法令是资产阶级运用政权力量颁布最早的教育法令。其中《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主要内容是: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清末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止;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高小以上学校的体操科应注重兵式体操;中等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清末学堂的奖励出身一律禁止等等。《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中规定初等小学的课程为修身、图文、算数、体操科目,高等小学另加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图画、手工科目,中学课程再加数学、法制、经济、音乐,女生加家政、裁缝科目。

1922年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该学制以“一、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谋个性之发展。四、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注意生活教育。六、使教育易于普及。七、多留地方伸缩余地”为标准。规定小学6年,分初高两级,前4年为初级和义务教育年限;规定中学6年,分初高两级,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可以根据地方需要设各种职业科;规定大学4-6年,医科及法科至少5年,大学用选科制。“壬戌学制”从中国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做出了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规定,是民国时期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摘编自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

材料二 

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要求工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迫使英国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国会开始讨论国民教育国家化的问题。1902年,英国国会颁布《巴尔福法案》,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混乱状态,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局为主体的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现代教育领导体制,沿用至今。随后英国国会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案,实施普及义务教育、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到1918年真正实现了免费初等教育。原有的公学虽未改变为规则等上层阶级服务的性质,但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招生对象等方面也有调整:设立免费生名额,收纳穷人子弟;废止古典语文教学,增设实用性学科。文法学校也增加了自然科学的课程,办学倾向于实用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1868年《捐款学校法》中就明确地提出了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到19世纪末英国已建立33所为女子提供中等教育的学校。牛津、剑桥等大学实行重要改革:扩大招收中下层阶级子弟入学,注重实用学科、职业性学科的教育,并招收女性,开创英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

                                ——摘编自张季娟、袁锐锷《外国教育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初期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初期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1)重视自然科学,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关注女子教育、平民教育,体现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国家教育和地方教育相结合;关注教育的个性化,注重职业教育。 (2)背景: 中: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的大力推行;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仁人志士的探索。 英:摆脱教会控制的需要;适应工业革命后人才发展的需要;当时英国教育混乱。 影响: 中: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 英:实现了教育的国民化;推动英国教育全面长远发展,影响深远。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中等学校为普通教育……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据材料二“教育法案,实施普及义务教育、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办学倾向于实用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明确地提出了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自然科学、实用性、女子教育、平民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概括指出20世纪初期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一“1912年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两个法令是资产阶级运用政权力量颁布最早的教育法令”,据材料二“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要求工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迫使英国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国会开始讨论国民教育国家化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辛亥革命、民国政府政策、五四新文化运动、西方教育理念影响等方面说明中国教育改革的背景;从教会控制、工业革命、教育混乱等方面说明英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普及、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说明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从教育的国民化、教育全面发展等方面指出英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艺复兴”是欧洲14至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形式出现的、反封建反神学的一场人文主义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不同类型 的“中国文艺复兴”说,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梁启超“清代文艺复兴说”的和胡适的“五四 文艺复兴说”。20世纪初,梁启超率先拿“以复古为解放”的清代学术比附欧洲的文艺复兴,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指出:“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1958年,胡适发表的题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中,胡适这样描述新文化运动:“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那个时候,有许多的名辞,有人叫做“文学革命”,也叫做“新文化思想运动”,也叫做“新思潮运动”。不过我个人倒希望……叫它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我总是用Chinese Renaissance这个名词。Renaissance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等于一个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

——整理自董德福《“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考辨》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查看答案

“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A. 牛顿

B. 达尔文

C. 爱因斯坦

D. 普朗克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说:“最初,科学从矿山和工场那里得到的东西要比矿山和工场从科学那里得到的东西多得多。”“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庸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全新的工业”。“形势发生变化”是在(  )

A.18世纪晚期  B.19世纪前期   C.19世纪末期  D.20世纪中期

 

查看答案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 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 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 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 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