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学者发现,江南制造局翻译了一批蒸汽机专著,有相当的群体阅读过这批书籍。在19世...

某学者发现,江南制造局翻译了一批蒸汽机专著,有相当的群体阅读过这批书籍。在19世纪晚期,这批书籍被分别收录入西学丛书,并流传到日本。这表明该批译著

A. 有利于培养各种洋务人才

B. 开启学习西方器物的历程

C. 东传日本发挥了更大作用

D. 有利于促进东亚的近代化

 

D 【解析】江南制造局翻译了一批蒸汽机专著,故“培养各种洋务人才”表述不准确,排除A;洋务运动开启学习西方器物的历程,并非该批译著是开启学习西方器物的历程,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东传日本发挥了更大作用”,排除C;“这批书籍被分别收录入西学丛书,并流传到日本”说明该批译著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日本及其他亚洲国家有影响,对于促进东亚的近代化有积极影响,故D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学家认为构成史学的三要素是“史实”、“史论”、“史识”。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流派纷呈,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 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

C. 对诸子百家思想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实现其古为今用

D.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里,国家政权统治在最基层的乡土社会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由此产生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二元性法的秩序。对这一法律秩序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紧密结合

B. 社会基层深受宗法伦理观念影响

C. 传统法律运行以民间调解为主

D. 国家行政的垂直管理体制的简化

 

查看答案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查看答案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朝代

秦汉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9.9次/年

 

 

A.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 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 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两个法令是资产阶级运用政权力量颁布最早的教育法令。其中《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主要内容是: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清末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止;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高小以上学校的体操科应注重兵式体操;中等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清末学堂的奖励出身一律禁止等等。《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中规定初等小学的课程为修身、图文、算数、体操科目,高等小学另加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图画、手工科目,中学课程再加数学、法制、经济、音乐,女生加家政、裁缝科目。

1922年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该学制以“一、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谋个性之发展。四、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注意生活教育。六、使教育易于普及。七、多留地方伸缩余地”为标准。规定小学6年,分初高两级,前4年为初级和义务教育年限;规定中学6年,分初高两级,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可以根据地方需要设各种职业科;规定大学4-6年,医科及法科至少5年,大学用选科制。“壬戌学制”从中国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做出了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规定,是民国时期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摘编自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

材料二 

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要求工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迫使英国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国会开始讨论国民教育国家化的问题。1902年,英国国会颁布《巴尔福法案》,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混乱状态,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局为主体的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现代教育领导体制,沿用至今。随后英国国会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案,实施普及义务教育、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到1918年真正实现了免费初等教育。原有的公学虽未改变为规则等上层阶级服务的性质,但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招生对象等方面也有调整:设立免费生名额,收纳穷人子弟;废止古典语文教学,增设实用性学科。文法学校也增加了自然科学的课程,办学倾向于实用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1868年《捐款学校法》中就明确地提出了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到19世纪末英国已建立33所为女子提供中等教育的学校。牛津、剑桥等大学实行重要改革:扩大招收中下层阶级子弟入学,注重实用学科、职业性学科的教育,并招收女性,开创英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

                                ——摘编自张季娟、袁锐锷《外国教育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初期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初期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