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死离别,妻离子散的社会现象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这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与材料相符的书法大家是( )
A. 王羲之 B. 阎立本
C. 欧阳修 D. 郑板桥
《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
A. 宗法家族的特色
B. 以儒入法的特色
C. 同态复仇的特色
D. 严刑峻法的特色
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 )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监察制度的削弱 D. 防范官员的腐败
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材料主要是指
A. 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
B. 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
C. 强调商品的贱买贵卖
D. 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东晋已有三百多年。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寺院大量兴起,佛教团体日益壮大,对寺院管理便成了问题。此时佛教的发展,也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一个转折点,从过去的基本上是送进来的阶段向拿进来的阶段转变。晋末宋(南朝宋)初的西行求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在所有这一些西行求法者中,法显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个。他所到之地最多、最远,也真正到了印度。在法显之后,到印度的中国求法僧人逐渐多起来了。法显携归翻译的戒律,对于中国当时的僧伽来说,宛如及时的春雨。
《法显传》时印度的影响重大。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研究印度古代历史,必须借助于外国的一些著作,其中尤以中国古代典籍最为重要,而在这些典籍中,古代僧人的游记更为突出,《法显传》便是其中最古的和最全的著作之一。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视之为瑰宝。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写信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显赴印度求佛法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显西行的历史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盐法,自宋代实行钞引制度以来,历元、明、清而积弊日深,清末筹议改革,尚未实行,辛亥革命爆发了。北洋政府的盐法改革是在中国盐政主权进一步殖民地化的背景下展开的,是凭借帝国主义债权地位推动的。1929年9月19日,财政部公布《盐运使公署章程》,财政部在产盐区域内设置盐运史;同日还公布了《榷运局章程》,规定:如果销盐的省份不在产盐区域以内,财政部设榷运局管理盐务行政事宜……1930年4月颁布的《销盐考成章程》,对盐务官员盐运史、榷运局长的考核做了明确的规定。……2月国民政府颁布了《检查精盐章程》,规定从事精盐生产者的国籍必须是中华民国国籍。南京国民政府在制定了有关法律文件、规章制度以后,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或其他各种客观原因,在盐税改革中,似乎有“重聚敛轻建设,加强控制”的习惯性偏好。
——摘编自《近代中国盐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进行盐政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盐政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政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