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荀子认为“天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荀子认为“天行有常”。老子崇尚自然,主张“无为”,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这些诸子百家的言论对中国古代科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纺织、采矿、冶金等工业革命之初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组成郊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电力时代,也就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其引发力全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历史上伟大人物对科技的看法

姓名

看法

爱因斯坦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的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1870年以后工业革命的特征,并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技术的作用时,主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1)特点:求知质疑: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等。 (2)特征: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在了一起(或“科学理论主导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举例:电磁感应原理提出后,其应用研究迅速取得重大进展,发电机、电动机、无线电报等相继发明并应用于生产生活。 (3)侧重点:爱因斯坦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或科学对战争的影响);邓小平侧重于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解析】依据材料一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天行有常”“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信息归纳答案。 第一小问“特征”依据材料二中“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例子”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来回答即可。 依据材料三中从战争与科学关系归纳爱因斯坦观点;从科学与生产关系归纳邓小平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孔子杏坛讲学(邮票)

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

(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

 

查看答案

杨国强先生认为:“黄宗羲是明代最后岁月里士大夫中走得最远的人。他在《明夷待访录》中直言人君‘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由此表露出来的沉痛和激愤在当时和后世都具有足够的震撼力。”从中可获取到的正确信息

①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传及日本乃至欧洲

②黄宗羲是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的第一人

③抨击“家天下”推动了以后的反专制斗争

④黄宗羲的批判思想根源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A. 只有一项

B. 没有一项

C. 仅有两项

D. 全部正确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

B. 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 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查看答案

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B. 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 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 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查看答案

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 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 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