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1937年间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1937年间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十年”,民间资本与国家资本并行发展,互有消长,民族工业资本年均增长率超过8%。……1930年代发生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令计划经济思潮在国际上崛起,也影响到国民政府的主政者。……“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成立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的联合办事处(四联总处),对金融实行国家垄断;同时通过资源委员会控制战争资源,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到抗战后期,国家资本和官僚资本已处于压倒性优势。……战后国民政府又接收了大批敌伪产业,不仅导致了政权的腐败,也加大了“国进民退”的比重。

材料二  站在“文革”的废墟上痛定思痛,才有了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民营经济的复活,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历经30年的休养生息,民营经济重新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重和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有经济,贡献了一半以上的GDP,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国家的主要税源。我国企业的99%为中小企业,其中80%为民营。   

——一以上均摘自章立凡撰写的《清末以来中国三次“国进民退”的历史教训》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进民退”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有哪些。

(3)根据以上材料并联系当前实际,就中国近代以来的“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1)受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和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抗日战争促使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推进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言之有理即可。 (3)“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关键在于能否从国情出发、能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之类的答案均是可以的。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进民退”的主要因素既包括经济危机和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这些国外因素又包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自身的因素两个方面。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主要包括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扩大企业的活力等方面的举措。 (3)“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关键在于能否从国情出发、能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之类的答案均是可以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解决好民族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观察美国的国家统一和国民整合方面,还必须注意到美国并没有大多数民族国家构建中的历史资源。虽然认同“美国人”是其国民的共同意识,但是这种凝聚力来自美国的政治理念,即亨廷顿所说的“美国信念”,因为美国没有植根于本土的可供其进行民族建构的民族主义历史、文化资源。

—一摘编自郝时远《美国民族政策不是中国的榜样》

材料二  俄罗斯东方学家雅科夫列夫认为,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以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30多年来,先前较为落后的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得到了长足进步,人口数量和人均寿命大幅提升。

——摘编自2015年9月7日新华网《外国专家学者称赞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的哪些观点?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解决移民国家“国家统一和国民整合”问题的?

(2)概括材料二中雅科夫列夫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今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重大事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武昌起义一个小小的偶发事件,便使王朝大厦轰然倒塌。

——《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思想激变,生活方式亦随之激变。这是一段“过激”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

——《新周刊》第330期《陈丹青民国答问录》

(1)概括材料一中的观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朝覆亡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民国范儿”的精神支柱,并简要分析其政治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社会演变发展的历史趋势。

 

查看答案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说:“对全球化的抗议行动反映了现实,即权力和财富分配不均匀,……如果不增加对穷国的援助来缓解贫困,那么,一些穷国将分崩离析,对世界安全和国际经济构成威胁。”安南认为

A. 应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B. 反全球化抗议应该得到鼓励

C. 全球化可解决世界的发展问题

D. 全球化必然出现全球化问题

 

查看答案

下图中1971~198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趋缓的主要原因是

A. 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B. 苏联领导人推行“新经济政策”

C. 领导人过分追求稳定,趋于保守    D. 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失败

 

查看答案

积累率是指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五计划前,苏联的积累率为19%,一五计划提高到了33%。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积累率为15%。这反映出“斯大林模式”下

A.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 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 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