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政府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 让西方列强放...

清政府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 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这体现了清政府(   )

A. 固守传统的外交理念和模式    B. 对列强侵略抱着轻视的态度

C. 清醒地看到列强的侵略目的    D.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性

 

A 【解析】材料中的“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是根据“夷夏之辨”的原则试图维护“天朝上国”的形象,是清政府固守传统外交理念和模式的表现。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列强的侵略目的认识不清,不能说明清政府的“轻视”态度,排除BC项;全免关税同样损害国家主权,排除D项。 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仍然固守“天朝上国”观念,担心与外国人交往太多会导致“以夷变夏”的结果,宁愿给予外国较多的经济利益,也要维护“天朝上国”的形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所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   )

A. 使省会成为重点    B. 密集于南部沿海地区

C. 推动了中国半封建化    D. 便利列强控制中国

 

查看答案

下面是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 学而优则仕观念渐趋淡化    B. 书院的办学主体渐趋单一

C. 书院的办学体制渐趋僵化    D. 思想文化的专制渐趋强化

 

查看答案

徽商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做法(   )

A. 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    B. 是宗法制度动摇的体现

C. 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    D. 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查看答案

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A.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    B. 民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确立

C. 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D. 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查看答案

下图下面是绘制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壁画《雨中耕作图》。该图主要的史学价值在于(   )

A. 个体农业的形成    B. 耕作技术的进步

C. 农民生活的艰难    D. 庄园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