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对顾炎武评价道:“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这段材料的核心是
A. 顾炎武的学风是务实的
B.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
C. 顾炎武反对专制统治
D. 顾炎武关心百姓疾苦
黄宗羲“藏天下于天下”的思想与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的思想如出一辙。二者实质上都
A.抨击君主专制
B.反对君主制度
C.主张人人平等
D.继承传统儒学
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仰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而是企图用一个“明君”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黄宗羲
D. 李贽
李贽曾说自己“为县令博士,即与县令、提学触,为太学博士,即与祭酒、司法触”。主要反映的是李贽
A. 博学多才引起了各级官僚的妒忌
B. 对正统思想的挑战导致了统治阶级不满
C. 从县令博士做到太学博士,仕途辉煌
D. 与各级官吏接触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
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
这一发展进程反映了( )
A. 仁政思想得到发展 B. 思想体系日趋完善
C. 社会矛盾走向缓和 D. 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南宋时期,社会上流行很多通俗教育渎本,如《小学集注》《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以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和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当时
A. 理学逐渐普及到社会各层面
B. 学校成为理学传播的主渠道
C. 社会上存在长幼失序的乱象
D. 广大民众被迫遵守纲常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