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儒学自诞生后,几经变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漫画论语》
(图一: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图二:孔子的“仁”是只限于自己这一边的“爱”,只爱亲人→家族主义→社会冲突。图三:战胜自己的食欲,回到“礼”上来,这就是“仁”。图四:根据情况的不同,孔子对“仁”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仁是这个,仁是那个。)
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三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并,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五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1)根据材料一,归纳漫画信息,并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的思想。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王阳明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其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4)材料五作者有哪些新的思考?这些认识产生的经济根源何在?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曾大闹地府,修改生死簿,成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自由人。他这一行为反映的实质是
A.秉承传统维护等级秩序
B.坚持正义弘扬民族气节
C.挑战正统反对纲常伦理
D.锄强扶弱彰显英雄本色
关于元杂剧,元人胡祗说:“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这是说元杂剧
A. 产生的背景复杂
B. 反映的内容丰富
C. 演出的情态逼真
D. 刻画的人物生动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京剧
A.是戏曲融合演变的成果
B.已成为“百戏之祖”
C.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D.是古代戏曲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