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

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王中肩”。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春秋争霸战争

B.宗法分封制被破坏

C.郑国变法效果显著

D.统一条件已成熟

 

B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长,诸侯与周王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王权衰弱,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材料中的“周郑交质”“射王中肩”反映出分封制和宗法制被日益破坏和削弱。故答案为B。ACD项不能反映实质,不能反映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等级关系的破坏,排除AC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唐朝官修支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查看答案

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

 

查看答案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 天人合一

B. 诗画合一

C. 情景合一

D. 知行合一

 

查看答案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 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 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 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查看答案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等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