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A. 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B. 主要受制于门阀
C.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晋国是姬姓封国
B.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C.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D.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由此可见,唐朝宰相人数变化原因在于
A. 皇帝刻意加强宰相职权
B. 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
C. 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D. 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
2007年1月8日,备受关注的安徽西汉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王刘庆。根据文献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l21年)封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 汉武帝加强了分封制度
B. 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C.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
D. 六安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
据《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这反映了
A. 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尊重大司马的治国意见
B. 东晋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威胁皇权
C. 东晋时期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的强大
D. 两晋时期的政治民主化倾向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