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被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元】《南台备要》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监察官员有何要求?根据你的理解,“月课”“辱台钱”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结果?

(3)据材料三和所知识,归纳元行省拥有的权力。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有什么影响。

 

(1)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2)要求: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或从政经验)。可能产生的不良结果:监察官员滥用职权。 (3)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行省拥有紧急事务处置权。 (4)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提到,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归纳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据材料二提到,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被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宋代对监察官员有何要求:重视监察官员的从政经验。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月课”“辱台钱”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结果:监察官员滥用职权。 (3)据材料三提到,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归纳元行省拥有的权力: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行省拥有紧急事务处置权。 (4)据材料四提到,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军机处的设置有什么影响:加强君主专制,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监察制度 行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名师点睛】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作用?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概括其历史演变的总趋势。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西周,确立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完备于明清。秦设监御史执掌群臣奏章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并兼国家的监察工作。汉武帝在各州设刺史,以“六条”法规作为履行职务的依据,而六条中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以及二千石不奉诏书则是其基本内容,明清监察机关的触角更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城。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突出的是监察御史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牵掣;监察官员特殊的选任、考课、监督制度,使中国的监察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内容,因而在一定时期曾经成为抵触惰性力量、消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因素,对澄清吏制起过较好的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从世界各国已有的行政监督经验看,监察制度在一个国家的监督机制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还是政党监督、社会舆论监督,都不可能对国家机构中的行政系统进行立接、有效的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制度是中国固有的东西,是中华法系的精华。邓小平也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控制。”因此,对我国现有的行政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行政监察院,使行政监察成为监督行为的主干监督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查看答案

余秋雨在其作品《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句话说明科举制度

A. 是以门第为依据的选官用人制度

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

 

查看答案

唐代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A. 考生名望决定结果

B. 主要受制于门阀

C.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西周分封制”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晋国是姬姓封国

B.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C.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D.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