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成一并表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擭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摘编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

 

(1)重大变化:在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势力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满洲官员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汉族官员的比例迅速上升。 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重用汉族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兴起。 影响:短期来看有助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长期来说,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 (2)原因: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军人干政。 教训:地方权力过大,造成中央政府政令不行,严重威胁了中央的权威与统治;新政及“预备立宪”影响了地方的稳定与发展;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等信息可从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官员比例)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洋务运动兴起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第三小问影响,根据材料“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成功镇压太平天国、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作答。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摄政王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擭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等信息,可从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等方面归纳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即可。第二小问,关于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影响;丧失军队控制力等方面进行思考作答,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战给整整一代人的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旧日的信仰坍塌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破灭了。世界让人捉摸不透,社会令人心神不安。劫后余生的人们,抚摸着战争的伤疤,开始了痛苦的反思,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现存秩序持否定和怀疑态度,反映到文学艺术上,形成了一个“没有意义,荒诞,无用的主题”。下列文学艺术作品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的外交路线,之后,推动戴维营美苏首脑会晤,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在裁军谈判和禁止核试验领域,同美英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这

A. 反映了苏联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

B. 适应了“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 推动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D. 使美苏关系发生根本性的转折

 

查看答案

1947年马歇尔发表演讲:“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经济状态……否则政治就不能稳定,和平就没有保障。我们的政策不是有针对性的反对某一国家或某一理论……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实现可以使自由体制得以存在的经济和社会条件。”由此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该计划的实施

A. 旨在遏制经济互助委员会在东欧地区的扩张

B. 有利于西欧一体化进程

C. 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D. 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查看答案

1933年6月5日,美国国会通过一项联合决议,宣布废除公私债务中的“黄金支付条款”,一切偾务均可用“法定货币”偿还,债权人必须接受禁止在任何契约中使用黄金支付。这一措施

A. 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 使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

C. 稳定了美国商品价格

D. 是“蓝鹰运动”的重要体现

 

查看答案

1921年12月,梁赞省公民拉尼京的姐姐在给列宁的申诉书中这样写道:“家里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家具、餐具、水桶,奶牛也被宰杀,部分干草被运往县城,另一部分被警察悄悄据为己有。……转瞬之间一个能够养家并向国家交税的可怜的小家庭即遭毁灭。”这反映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

B. 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

C. 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

D. “玉米运动”不符合苏联国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