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全球通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

《全球通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可以

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法律条文的文字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 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B. 条文明细且直接受行政官意志的影响

C. 虽有随意性但又有很强的实用性

D. 继承了习惯法的传统

 

A 【解析】“不必僵硬地按照法律条文的文字含义进行判决”说明罗马法使用的灵活性,故A项正确; B项强调主观性,较片面;材料是根据案例来判案,并不是有随意性,排除C项;材料所列的是成文法,至多是保留某些习惯法的做法,但不是继承关系,故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罗马帝国虽然瓦解了,但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这主要是指

A. 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利

B. 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C. 最先建立了相对民主的政治制度

D. 是近代西方法律的先驱

 

查看答案

据学者研究,罗马帝国政府除元老院外,其行政官员不过40人,但却能维系一个环地中海大帝国的统治达数百年。创造这一历史奇迹的关键是罗马帝国

A. 地理位置较优越,商贸发达

B. 崇尚法治并有完备的法律

C. 推行中央集权制,军事强大

D. 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作保障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端,《诗经》是先秦诗歌的代表。它反映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败的统治者,表现了反抗的心声;《采薇》、《君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七月》等诗反映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和谐的意识。

——摘自梁珂《论文化的时代性》

材料二在宋代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王三巧被休后要自缢,她母亲这样开导她):“你好短见,二十多岁的人,一朵花还没有开足,怎做这下梢的事?莫说你丈夫还有回心转意的日子,你真休了,恁这般容貌怕没人要你?少不得别选良缘,图个下世受用。你且放心过日子去,休得愁闷。”

——明末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三言两拍人物形象及人数统计表

艺术形象

财主及子女

大、小商人及子女

官宦之子女

农家、船家及子女

侠士

皇帝、皇后、太子

妃嫔

出现人数

21

142

52

42

6

25

8

 

 

——据赵兴华《三言两拍的市民文学特色》

(1)结合材料一概括《诗经》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从形式和内容方面概括指出明末白话文学的特点,并据所学知识简析产生这些特点的时代背景。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618年,在与后金交战不利的情况下,明廷接受徐光启建议,购买西洋新型大炮,并聘请西洋铸炮师参与火炮铸造。清朝康熙年间命传教士南怀仁监制的神威大炮质量颇佳,在平定三藩和雅克萨战役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全国平定后,刀枪入库,造炮高潮戛然而止,自南怀仁去世后就没有再招外国人协助发展中国的火器制造业。同时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对火器控制极严,1715年康熙帝严斥奏请自造子母炮的山西总兵:“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清廷满足于中国火器对周边国家或某些民族的暂时优势地位,乾隆年间将英国使团炫耀实力的礼品——八门野战炮当作摆设束之高阁,未加以研究和仿造。徐光启的遗篇长期被当作经典研读,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大约通过阿拉伯人再通过十字军东征带回欧洲,此后,频仍的战争和军事征服成为欧洲新文明的发动机和助产婆。罗宾斯的《新的射击学原理》和马勒的《火炮论》对火炮的后坐力、射程和炮弹的飞行速度作了详尽分析和修正,这是近代力学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这些理论,锥形炮弹取代了球形炮弹,……大炮镗床技术后来被用于蒸汽机制造,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气密性和效率。而枪弹要求高度的可换性又开辟了近代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之先河。欧洲火炮的进步被运用到舰船上,配置成坚船利炮体系,有实力闯进任何它想征服的海域。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指出中西火炮技术进步的共同因素以及清代中国火炮技术停滞不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火炮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