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科举制度确立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益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对皇帝的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④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削弱了贵族特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A.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B. 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C.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D.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 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 强调“春秋大一统”
B.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 趋向“三教合一”
D.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主要是利用了改造后的儒家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 “民贵君轻”的思想
C. “仁”与“礼”学说
D. “大一统”的思想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 韩非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