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 儒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法家学派
D. 墨家学派
某文学家把孔子的时代描述为“中国正处于愁闷时期”,“急于求变的她愿意抛弃一切曾经优良的传统与制度,允许有志之士从事变革”。对上述描述解读正确的是
A. “愁闷时期”具有礼崩乐坏的特点
B. “曾经优良”的制度包含郡县制
C. “急于求变”是指要求尽快建立中央集权
D. “变革”的典范是商鞅变法
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A. 两者统治思想不同
B. 都是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C. 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D. 不同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
南京大学副教授黄诚在《寻找治国之道——从黄老思想的兴盛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讲座中指出:“董仲舒的儒家很杂,包括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先秦各家思想、巫盅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据此,黄诚强调
A. 董仲舒儒学思想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
B. 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 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D. “天人感应”学说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
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A. “为政以德”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 “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
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 佛教的因果循环
B. 法家的严刑峻法
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儒家的天人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