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同意有关上述割让的下列条款和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措施,并且通过本协定确保它们对保证履行本协定所必要的步骤各应负其责任:

一、撤退将在10月1日开始。

二、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从领土上撤退应于10月10日完成,不得破坏目前存在的任何设备,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不得损害上述设备。

三、关于撤退的条件,应由德国、联合王国、法国、意大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等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制定细节。

四、自10月1日起,德国军队将分阶段占领德意志人(在数量上) 占优势的领土。在附图所标出的四块领土,将由德国军队按照下列次序加以占领。

其余德意志特征最突出的领土将由上述国际委员会迅速确定,并由德国军队在10月10日占领。

——《慕尼黑协定》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慕尼黑协定》签订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爆发时英法对德国法西斯势力扩张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1)背景:德、意、日三国结成同盟,德国侵略气焰日益高涨;吞并奥地利后,德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克苏台德区;为推动德国进攻苏联,英法采取了绥靖政策。 (2) 变化: 由放纵德国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到1939年支持波兰而对德国宣战。 原因: 面对德国法西斯不断的侵略要求,严重损害了英法及其盟友的国家利益,迫使英法对德国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1)《慕尼黑协定》是1938年9月签定的,在此之前,德、意、日三国轴心已形成,德国对外侵略气焰日益高涨;德国在1938年3月吞并奥地利后,又侵略矛头指向了捷克苏台德区;英法对德国的行动采取了绥靖政策。其影响是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材料显示英法此时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野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39年支持波兰而对德国宣战。变化的原因是英法不断推行绥靖政策,不仅损害了其他小国的利益,最终也使自己的利益受到破坏,这就迫使英法对德国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加坡独立之初,社会发展落后,百姓居住条件很差,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6000多人。1960年,李光耀总理进行住房改革,推出了组屋制度。首先,新加坡成立了建屋发展局,建屋发展局可无偿得到政府划拨的土地,并负责大规模兴建低标准、小户型住房。现在的新加坡87%的人口住在组屋中。多年来,建屋发展局几乎一直都在亏本。赤字由政府资金填补,至今累计补助金总额已达160多亿新元。为了能够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买得起住房,新加坡政府制定公积金制度,进行强制性储蓄,即规定雇主和雇员各按雇员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逐月缴纳公积金。组屋都是经过精装修,附带基本家具,入住者只要拎着行李即可入住,新加坡人购买了组屋就必须住,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及牢狱之灾。新加波月收入少于1500新元的底层家庭,可以申请租赁一房式或者二房式的组屋,政府最低以市场租价的10%来收取租金。

——整理自《新加坡的组屋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加坡1960年住房改革中的福利政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加坡住房改革对社会的影响。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很不高兴,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穷人,处境是如此艰难。还有他们动辄就会被拘捕,比如来自东普鲁士的雅各.特雷赫,他因为一次诉讼要在柏林逗留,警察就将他逮捕了。后来我让警察释放了他。我想清楚的告诉你们,在我的眼中,一个穷困的农民和一个最显赫的公爵,或一个最有钱的贵族,没有丝毫高低之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77年致司法部部长的信》

材料二

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主要是保证司法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特别是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坚决支持司法机关,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决帮助司法机关冲破阻力,排除干扰,同一切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全党必须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通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腓特烈二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观点与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在法律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与近代欧洲启蒙思想在阶级属性方面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世纪的中国

政治领域

1726年,在西南改土归流

1729年,设立军机处。

1771年,土尔扈特部落面归

1794年,闽浙粵反清起义。

1799年,和珅抄家10亿两白银

经济领域

1722年,作《雍正御制耕织图》。

1723年,实行“摊丁入亩”,放松对户籍的控制,自由劳动力大量出现。

1757年,撤销三个海关,只留下广州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

1777年,财政收入8182万两白银。

1794年,全国人口达到3.13亿

 

 

——整理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阐述18世纪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国的情况与鸦片战争爆发的联系。

 

查看答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元)世祖既定天下(1272年迁都北京),王鹗献计(科举取士),许衡立法,事未果行。至仁宗延祐(1313年)间,始斟酌旧制而行之,取士以德行为本,试艺以经术为先,士褒然举首应上所求者,皆彬彬辈出矣。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蒙古(约100万人)、色目(约200万人)、汉人(约2000多万人)、南人(约5000多万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

(明代)初制,礼闱取士,不分南北。自洪武丁丑(1397年),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宋琮等五十二人,皆南士。三月,廷试,擢陈安为第一。帝(明太祖)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覆阅,(陈)安亦与焉。帝犹怒不已,悉诛(白)信蹈及(张)信、(陈)安等,戍(刘)三吾于边,亲自阅卷,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也。然讫永乐间,未尝分地而取。洪熙元年,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宣德、正统间,分为南(江南各地)、北(江北各地)、中卷(安徽及西南各地),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

——整理自《元史》和《明史》

(1)根据材料,说明元代科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的科举分卷在利益调整方面与元代的不同及其各自的影响。

 

查看答案

综合下面两幅扇形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

A.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C. 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 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