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
A. 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B. 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
C. 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D. 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自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发现以来,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便不证自明。可见
A.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 遗址需要古书辅证才能得出结论
C. 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D. 《逸礼》的其他记载也真实无误
唐初,不仅将宰相的职权分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共掌,而且还设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省长官共议政事的制度。由此可见,政事堂的建立
A.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避免了决策失误
D. 平衡了中央权力
唐初,各州遍置常平仓,以国有钱本贱时收桑、贵时出粜,平抑粮价。唐代宗时,刘晏竭力加以改革完善,“丰则贵籴、歉则贱粜”。刘晏被害后,政府全面实行官销制度。这说明唐朝时期
A. 私商资本增殖困难
B. 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 以民为本重视民生
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期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无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
A. 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
B. 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 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
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宴,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A. 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B. 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 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
D. 耕作技术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