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第一条是诏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另外五条分别是打击地方豪强“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怒则任刑,喜则淫赏”、“苟阿所爱,蔽贤宠顽”、“恃怙荣势,请托所监”、“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等行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 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C. 阻止农民破产,增加政府收入
D. 防范官员腐败,稳定社会秩序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批评说:“晋其亡乎!”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反映了
A. “刑鼎”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
B. 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C. “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
D. 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是
A. 道家
B. 墨家
C. 儒家
D. 法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明朝人王士性(1547-1598).好游历,相继在河南、北京等地做官,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相继写了《广游志》和《广志绎》等地理学著作,对所游历和考察的对象加以理论概括。王士性全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对“人定胜天,,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从理论上总结出“天下事不可懦而无为,尤不可好于有为”。他认为,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他将自然与人文地理都当成考察的对象,特别注意观察各地的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宗教文化、物产交通,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在人文地理的各个分支,如风俗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民族地理乃至军事地理的研究都留下真知灼见,王士性注意观察与分析各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长处和短处,以确定环境对某种社会需要的适宜或者有利的程度。王士性深入细致的观察与缜密独到的思想,给明末清初的学者以巨大的影响。
一摘编自周振鹤《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概括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士性地理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由秦汉的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增加了中央到基层
的中间环节,且州郡随意增设,地方官僚队伍膨胀,豪家大族把握地方大权。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隋文帝加大了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设计了以整顿地方为核心、以致治安民为主旨的整体改革方案,并很快付诸实践。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又裁并一些州县,取消了地方官署选用属吏的权力,缩减行政支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州县官吏的选拔、考课、职权等有关制度。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完全由中央任命,州县长官不得自行选用属吏,县佐也不得用本地人,避免其凭籍权势横行地方。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约束与考核,要求他们每年年终到中央政府汇报工作。隋文帝曾派出巡视使者,一次罢免贪官污吏200多人;隋文帝注意对地方官吏的教育和引导,提倡节俭政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