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后来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从中得出的认识有
A. 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成功选择
B. 中体西用的提倡者并不反封建制度
C. 中体西用的提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 中体西用遭到近代士人的反对
据地方志记载,上海开埠通商后,浙江省的长兴县蚕业“岁入百万计”,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湖州府“向时山乡多野桑,近亦多载家桑矣”;安吉县“山乡亦皆栽桑”。上述现象折射出
A. 丝织业开始走向近代化
B. 浙江成为近代丝织业中心
C. 自然经济解体趋势明显
D. 丝织品是市场的主导产品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黄仁宇认为李贽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吏治的腐败黑暗
C. 腐朽的专制制度
D. 自由思想被禁锢
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B.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C. “学者须先立志”
D. “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秦始皇设职授官,说明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终止,它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材料所述变化表明
A. 官僚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
B. 世卿世禄确保了王位世袭
C. 分封制不利于权力的世袭
D. 贵族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