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徭役、或考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交给商人转运。商人只需将粮草送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这反映
A. 商人成为采办供应军需物资的主体
B.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
C. 政府依靠商人解决军需物资的供应
D. 政府因军事需要放弃商品官营政策
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 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 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 明清实行“田赋征银”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B. 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 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D. 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1958年6月后,中央先后作出了下放计划管理权限,下放基建项目审批权、下放财权和税收权以及下放商业、银行管理权等一系列决定,把铁路、交通、邮电、航空、港口、电力等重点企业也下放给了地方。该措施
A. 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 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混乱
C. 协调了中央和基层经济关系
D. 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 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B.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士商阶层相融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