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是梁启超对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比喻。这一机构是
A. 汉朝的“中朝”
B. 宋朝的中书门下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
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
B. 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
C. 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
D. 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君主集权加强
B. 皇权渐趋衰落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北宋对地方财政的管理措施,其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
B. 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
C. 有利于避免地方官吏贪污、腐败
D. 使北宋有足够的“岁币”议和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 分科考试
B. 以德治国
C. 公平竞争
D. 学而优则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