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开展以“古代中国政治”为题的研究性学习,拟定下列题目,其中明显错误的是
A. 《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试论内外朝格局的形成与皇权的加强》
C. 《简析清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D. 《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 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 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 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是梁启超对中国古代某一机构的比喻。这一机构是
A. 汉朝的“中朝”
B. 宋朝的中书门下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
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
B. 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
C. 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
D. 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君主集权加强
B. 皇权渐趋衰落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