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蒸汽机及机车的发明大事记
时间 | 国家 | 人物 | 发明 |
1705年 | 英国 | 纽科门 | 大气式蒸汽机,在英国及欧洲大陆得到迅速推广 |
1765年 | 英国 | 瓦特 | 开始改良纽科门蒸汽机,后来制成“万能蒸汽机” |
1767年 | 英国 |
| 铁轨出现,车辆是靠人力或畜力推动的 |
1769年 | 法国 | 库纳 | 蒸汽机车,以每小时4.5公里的速度在大街上行驶 |
1801年 | 英国 | 特里堆克 | 蒸汽机车拖着5节车厢的煤,在煤矿的铁路上缓慢行驶 |
1825年 | 英国 | 史蒂芬孙 | 蒸汽机拖着32节客、货运车厢,以每小时24公里的速度在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1881年,李鸿章请求在唐山至胥各庄建一条运煤铁路,在答应不用机车改用骡马拖拽等条件下,清廷同意修建。1882年,经过反复疏通才允许改用机车牵引。
早期中国铁路建设和技术发展迟缓,机车车辆和其他铁路设备多赖于进口,各种设备和器材十分杂乱,仅机车就有英、美、法、德、日、捷和比利时等国的190多种型号,机车车辆轨距达四五种之多,由此形成了世界各国机车车辆和装备器材齐聚中国的独特景观,中国铁路被讥讽为“万国铁路博览会”。
材料三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中国向外国贷款建筑铁路占40%,自筹资金修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里程的14%。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意中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据袁昶估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穷民之中,“失车船踮脚之力,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路运输出现的条件。当时欧洲报刊曾就谁是“火车之父”展开争论,你认为谁是“火车之父”?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早期修建铁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万国铁路博览会”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分析铁路建设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A. 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 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 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 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周恩来曾建议说:“我准备命令新四军张云逸的第4支队,协同贵部李品仙、廖磊两集团军采取的联合行动,运动于辽阔的两淮流域,使津浦线南段日军时刻受到威胁,不敢贸然支援南下日军。”据此建议所进行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 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 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 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 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福州船政学堂在第一批报名者当中,大多是如严复一样的清贫子弟,吸引他们的是学堂不但包吃穿住,而且每月发放4两纹银以供家用……报名者必须由当地士绅做担保。严复的叔叔是个举人,母子俩请他担保,举人对这种新学堂绝无好感,当即回绝。严复和母亲只得痛哭跪求,方才勉强同意……另据资料,清政府官派第一批留美学生中没有一个满洲贵族子弟,也没有一个高官子弟,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社会
A. 传统思想,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B. 孔孟之道,科举考试仍为正途
C. 洋务推动,西方科技深入人心
D. 除旧布新,维新思想日益传播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说:“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 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 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D. 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