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1)三位思想家分别处于什么时代?

(2)三位思想家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并请你依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和黄宗羲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3)从材料来看他们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 (2)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董仲舒的思想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黄宗羲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君主专制强化,弊端丛生,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 (3)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三位思想家分别是韩非子、董仲舒、黄宗羲,韩非子是战国的,董仲舒是西汉的,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 (2)三位思想家的政治观点的不同主要突出韩非子主张法治、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董仲舒主张大一统,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黄宗羲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对以后的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是因为顺应了大一统和加强皇权的需要,黄宗羲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要从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3)三位思想家的本质上的差别主要突出韩非子和董仲舒均是维护封建统治的而黄宗羲却是反对封建统治的。有这种差别的原因要从所处社会时代的不同进行解释即可,韩非子和董仲舒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当然要维护封建统治了,而黄宗羲生活在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封建统治阻碍社会的发展,当然黄宗羲要批判封建社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们由举起人文精神的旗帜到进入理性时代,其根本原因是

A. 基督教会的黑暗统治

B.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

C. 仁人志士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D. 人文主义自身的魅力

 

查看答案

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A. 要求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

B. 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的色彩

C. 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

D. 与封建势力妥协

 

查看答案

伊拉克战争给美、伊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灾难。不久前,美国著名的“反战母亲”强烈要求美国众议院议长启动法律程序弹劾总统。学生小明对此很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西方三权分立模式的理论渊源,为此,你建议他阅读

A. 《论法的精神》

B. 《人权宣言》

C. 《权利法案》

D. 《独立宣言》

 

查看答案

卢梭、伏尔泰和孟德斯鸠都反对

A. 君主制

B. 君主专制

C. 共和制

D. 君主立宪制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时代巨人,他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下面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A. 彼特拉克──以“人学”对抗“神学”

B. 康德──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C. 卢梭──倡导“人民主权”学说

D. 狄德罗──宣扬科学与理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