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A. 宣扬“天人感应”理论
B. 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 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 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 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 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A. 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 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 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关注社会现实
C. 人与社会的和谐
D. 关注人的价值
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春秋战国时代,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某思想家认为:人性是“自为”、“好利恶害”、“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材料表明该思想家的主张是
A. 肯定人在道德本性上是平等的
B. 强调礼仪教化的重要性
C. 社会风气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D. 通过赏罚以达到治强的目的